市经济信息化委与市教委联合调研推动具身智能产教融合
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,加快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,深化产教融合协同机制,3月18日,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宏韬、市教委副主任赵震率队赴浦东张江,实地调研智元数采中心与国地中心具身智能训练场,并召开专题座谈会,组织高校、企业及创新平台代表共商具身智能领域产学研合作新方向。
调研先行:锚定技术前沿,夯实产业基础
调研组一行深入智元数采中心与国地中心具身智能训练场,详细了解了具身智能技术在机器人研发、场景化应用及数据训练平台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,对企业在智能感知、自主决策、人机协作等关键技术攻关中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。张宏韬指出,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领域,需进一步强化技术底座支撑,加快构建从算法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生态。赵震强调,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,应与企业形成合力,共同破解技术转化与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。
座谈共商:校政企联动,共探合作新范式
座谈会上,复旦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同济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代表分别介绍了各校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学科建设、科研攻关及人才培养成果。各高校一致表示,将依托人工智能、自动化、计算机等学科优势,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、定制化课程、实践基地等方式,强化校企资源对接,推动教育教学与产业需求深度衔接。
国地中心、智元科技、上海电气、库帕思科技等企业及创新平台代表围绕技术研发、场景落地、人才需求等方面提出合作诉求。国地中心提出,希望联合高校打造具身智能公共训练平台,加速算法迭代与数据共享;智元科技呼吁高校参与机器人多模态感知等关键技术攻关;上海电气则聚焦工业场景应用,期待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工程人才。
协同发力:构建产学研生态,加速成果转化
会议明确,下一步将从三方面推进具身智能领域协同创新:一是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,由市经济信息化委、市教委牵头搭建“校企合作清单”,推动技术需求与科研资源精准匹配;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支持高校开设具身智能交叉学科课程,联合企业设立实训基地与产业导师制度;三是打造标杆性应用场景,围绕智能制造、医疗康复、智慧城市等领域,加快技术验证与规模化落地。
张宏韬总结强调,上海将持续优化政策环境,统筹高校科研力量与企业创新主体,以具身智能为突破口,探索“教育链—人才链—产业链—创新链”深度融合的新模式,为人工智能高地建设注入新动能。
市经济信息化委人工智能发展处、市教委科研处、市先导产业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,以及本市20余家高校、企业及创新平台代表共同参会。下一步,各方将围绕会议共识细化合作方案,加速形成具身智能领域产学研协同发展的“上海样板”。